乐山记忆(146)—“小西湖”五通桥(下)

1501 Views

乐山记忆(146)—“小西湖”五通桥(下)

邓洪秀

编辑于 11:27

(五)六十年前初到五通桥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乐山人,从记事时起就常听父母亲提起五通桥,但直到六十年前的1963年元旦那天,笔者参加乐山县射击比赛,才第一次到五通桥,下榻四望关涌斯江河边上的一楼一底“L”型五通桥旅馆二楼,那是新建不久的一座旅馆,就在现在的四望关牌坊处。比赛则是在五通桥旅馆左前方百十米处的菩提山下的五通桥广场。广场左侧被开垦出的菜地占据约一半地盘,右侧临时劈作靶场,劈劈啪啪的枪声打破了宁静优雅的五通桥四望关。

1967年7月邓洪秀自拍:在五通桥丁佑君纪念碑前合影。1967年11月邓洪秀摄:在五通桥丁佑君纪念碑前留影。 笔者第二次到五通桥,则是1967年7月,陪同好友王明生、曾永昌等前往五通桥游览。当时我已学会摄影,此次去游五通桥,只在最有地标意义的丁佑君烈士纪念碑前自拍了张合影照。此纪念碑为纪念年仅19岁的五通桥人丁佑君,她在1950年9月去西昌征粮时被土匪残忍杀害。1958年3月27日,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元帅亲笔题词,号召全国青年向丁佑君学习。笔者在学校念书时,丁佑君烈士的事迹就在校园爱国主义教育中常常提到,所以第一张五通桥的留影非此地莫属。这一年的11月,再次到五通桥,则是陪同父亲、五哥及他川大化学系的同学一共8人挤坐一辆美式吉普车直接开到四望关丁佑君烈士纪念碑旁停下,为他们拍了张留影。此照片中,五哥同学弟弟穿的棉衣前胸上两处补疤实在太显眼,这也是那个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8年2月18日邓洪秀摄:小朋友为丁佑君烈士献爱心(气球)。2022年1月14日邓洪秀摄:工人们正在对丁佑君纪念碑维修做最后的检查。 笔者第四次到五通桥则是1969年2月28日,那次我邀约尧茂书一起为刚进印刷厂的20位夹江水电校学生前往红旗煤矿参观矿井时拍照。那天参观完煤矿,在职工食堂吃了顿“忆苦思甜”饭后,就安排其他人员住在煤矿招待所,继续接受煤矿老工人的忆苦思甜教育,第二天下午才回乐山。而我和尧茂书因要赶回厂参加第二天早晨的报纸制版和印报工作,所以我俩只好又背着照相机和闪光灯准备赶回乐山。从红旗煤矿到五通桥有十几里路,沿途别说没有公交车,连来往的汽车都很少,途中好不容易来辆货车,我俩使劲招手,希望能搭个便车回乐山,但那辆大卡车的驾驶员装作什么也没看见,不理睬我们,加大油门疾驶而过,车后卷起一团黄尘。无奈,我俩只好硬着头皮步行到了五通桥。此时天色已晚,到乐山的公共汽车早已收班,我们身上都没带旅馆钱,怎么办?好在这儿的五通桥印刷厂在1958年曾经被乐山地委划归给《跃进报》印刷厂,至1962年虽然重新划出去,但两个厂的关系一直很好,双方人员互有往来。无奈之下,我和尧茂书只好去竹根滩五通桥印刷厂找到搞照相制版工作的易肃俊,向他讲明情况,希望在厂里寄宿一夜。易肃俊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安排在二楼集体宿舍借宿了一晚。第二天拂晓,我和尧茂书从竹根滩过浮桥到四望关车站,赶乘头班客车回到乐山开始一天的工作。 (六)“快来看女解放军叔叔!”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而一方百姓又带一方语言。峨眉与夹江离乐山仅70里路,口音与乐山已迥异。五通桥离乐山40里,虽口音基本相同,很难说有什么大的区别,但个别字的发音却完全不同,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女”的发音,四川人“女”字发音基本相同,唯有五通桥口音是在“鲁” 与“女” 之间的发音,汉语拼音已经无法表述出来。

1973年10月邓洪秀摄:149师宣传队两位重庆籍女兵唐晶晶、陈学英在五通桥四望关吊桥上合影。

1973年10月邓洪秀摄:149师宣传队两位重庆籍女兵唐晶晶、陈学英在五通桥老码头合影。

1975年10月2日邓洪秀摄:在五通桥吊桥上留影。 笔者第五次到五通桥是1973年国庆期间,这次是陪同149师宣传队两位重庆籍女兵唐晶晶、陈学英去五通桥观光拍照。这是两位重庆籍女兵在1970年11月随宣传队去五通桥447团为官兵们演出后第二次,也是第一次去小西湖休闲游。这次主要是沿着静谧的茫溪河右岸,观赏树影婆娑的黄葛树,在河边老码头留影。还专程到茫溪大桥旁拍照。此座水泥大桥建成于1959年10月,是内(江)乐(山)公路213国道上五通桥城内唯一通道。修桥前,在大桥上游约50米处,就是原来汽车渡船的码头。每当洪水期间,为安全起见,渡船停摆,来往汽车也无奈只得熄火停靠,等待洪水消退。所以,茫溪大桥建成对打通内乐公路的“瓶颈”阻滞节点,连通茫溪河两岸文化街与佑君街,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1973年10月邓洪秀摄:149师宣传队“女解放军叔叔”在五通桥茫溪大桥上游原汽车码头处留影。 在竹根滩大街上,我们正兴致勃勃地谈论我1969年夜宿五通桥印刷厂的往事,突然一个约莫8、9岁的小女孩从旁边小巷处跑出来,边跑边大声呼叫着她的小伙伴们:“大家快来呀!快来看女解放军叔叔!”立即从小巷里呼啦啦跑出来一群年龄相当的男孩、女孩,一直跟着我们后面“看热闹”。我们觉着好可笑,竟然解放军叔叔还有女的!那个“女”字的发音还如此特别。从此“女解放军叔叔”成了茶余饭后我聊天的一大笑料。 (七)五通桥大众印刷厂 五通桥最大的一家印刷厂叫大众印刷厂,原来一直在四望关过浮桥的竹根滩主街中段右侧,临街门面做营业部,楼上为职工宿舍,后面为车间。1969年2月28日,我与尧茂书结束红旗煤矿拍照活动后,当日晚就是找到五通桥大众印刷厂制版同行易肃俊,两人同挤在一张单人床过了一夜。 我们当时之所以去找印刷厂熟人过夜,一则是囊中羞涩,节约住宿费,二是我们工作的印刷厂与五通桥大众印刷厂有一段历史渊源。1958年10月,根据乐山地委的决定,五通桥大众印刷厂并入乐山《跃进报》印刷厂,人、财、物由《跃进报》印刷厂统一调配,该厂41名职工,大部分仍留五通桥,大众印刷厂编为乐山印刷厂的一个车间。既是一个厂了,双方人员来往交流也十分频繁密切,还经常组织两地职工篮球赛,直到1965年11月笔者进入乐山《跃进报》印刷厂工作后,还参加过与五通桥印刷厂的篮球比赛,所以双方员工都比较熟悉,这才有我们临时去五通桥印刷厂过夜的想法。1962年8月,乐山地委又一次决定,五通桥大众印刷厂从乐山《跃进报》印刷厂划出,成为“五通桥印刷厂”。 由于地处竹根滩闹市区街道,五通桥印刷厂发展受到限制,七十年代,全厂迁至菩提山间。七十年代后期,我所在的乐山印刷厂彩印技术已经在省内崭露头角,此时,五通桥印刷厂才开始涉足彩印,并向乐山印刷厂请求技术支持。1980年4月,我和邹君仲师傅受厂领导指派,前往菩提山间的五通桥印刷厂进行技术指导,并在四望关等地留影。

1980年4月邓洪秀自拍:在五通桥茫溪大桥旁合影。

1980年4月,在五通桥四望关旁留影,下面即是游船码头。 乐山地委机关报《红乐山报》于1971年2月停刊后,乐山地区的地方报纸一时成了空白。1979年11月,当乐山县升格为乐山市(县级市)后,第二年,乐山地委便开始筹划恢复地委机关报《乐山日报》,印刷单位首选自然是乐山印刷厂,即原来的《红乐山报》印刷厂。此时的乐山印刷厂已经由当初归口地委宣传部转为地区工业局管辖。当时的乐山印刷厂领导一直认为办报纸增加很大的经济负担(编辑部的所有费用),报纸不但不盈利,由于发行量有限,反倒要亏损,印得越多亏得也越多,于是不管怎么协商也不同意再印报。不得已,《乐山日报》只好安排到五通桥印刷厂排版印刷。于是,《乐山日报》便开始艰难的创始之路,即编辑好的稿件须送到五通桥排版,排好后编辑必须从乐山到五通桥菩提山印刷厂车间去校对,印好后的报纸再运到乐山邮局发行。如此以来,不但费用增加,效率低,报社编辑们还特别辛苦。经过一段时期的过度,乐山地委决定将五通桥印刷厂整体搬迁至乐山,在新建成的海棠路中段北侧的山头上新建起集编辑部、印刷厂和宿舍在一起的《乐山日报》社。

1980年10月邓洪秀自拍:在五通桥四望关茫溪河畔合影,右面即是茫溪河游泳区。

1980年10月邓洪秀自拍:在五通桥四望关茫溪河畔留影。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来曾是乐山印刷厂一个车间的五通桥大众印刷厂,八十年代整体迁至乐山海棠路,成为乐山市委机关报印刷厂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力不断壮大,由当初的铅字排版发展为电脑照排,由凸印变为胶印,由单张纸印刷发展为胶印轮转机,除了印刷乐山市地方报外,还代印华西都市报等多种报刊,还添置了数码印刷机。反观原来乐山地区印刷行业的老大哥乐山印刷厂,经历五十年的辉煌发展后,2002年在企业倒闭的大潮中轰然破产倒闭,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在人们脑海中些许的记忆。 (八)浮桥与码头 五通桥城市街区很特别,被涌斯江和茫溪河分成三大块,即竹根滩镇、四望关以东街区(文化街、工农街)及青龙嘴三个部分。涌斯江与茫溪河既滋养了五通桥老百姓,但同时也给两江三岸的交往带来不少麻烦。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由当时的24军王麟生团长主持,在涌斯江上修建起了一座木质便桥,老百姓称之为“灯笼桥”,张旭东提供的小鹰所拍的五通桥照片,就是此桥建成五年后所拍摄。此桥毕竟是木质,经不住常年的日晒雨淋侵蚀,不知毁于何年。

1975年10月2日邓洪秀摄:在五通桥浮桥留影。浮桥小木船面板已腐朽毁损散落船上,远处四望关茫溪河码头泊靠的几艘乌篷运货船装满货物(盐袋?)等待发运。

1975年10月2日邓洪秀摄:在五通桥四望关浮桥留影,背景为竹根滩。 五通桥最有特色的景观当属四望关至竹根滩之间的浮桥,成为游客们流年忘返的打卡地,也是五通桥的地标。1957年,在涌斯江上用四十三条木船搭建起了一座木质浮桥,当时涌斯江和茫溪河都是繁忙的水上交通要道,所以当有运输船舶要过涌斯江时,会临时拆开浮桥,等船过去后又再搭起浮桥。有文载道:“丁酉年政府(五通桥市)之木舟桥濫殇巨梁连接四十三条小舟,厚木铺陈二百二米长桥。若虹若练,桥滩通畅。榕荫柳摇,小西湖平添名胜,舟连桥横,五通桥喜留人文。”这些搭建浮桥的木船及上面铺设的木板、栏杆均是用木材制成后抹上一层桐油防腐,但过些年又得维护。1975年10月,我到五通桥浮桥上为当年的“女解放军叔叔”拍照时,浮桥的木船盖板已经腐朽散落,破败不堪,后来修修补补维持着这条独特的浮桥通道。谁知1998年夏天遭遇到一场特大洪水,冲走了年久失修的四望关浮桥,令人痛心疾首。为了解决交通,发展竹根镇经济,政府投资在涌斯江原浮桥上游不远处建起了钢筋水泥的四望关大桥。浮桥从此成了人们的一种记忆。

2022年1月14日邓洪秀航拍:俯瞰四望关浮桥,犹如一条拉链,连接起四望关与竹根滩两岸。

2022年1月14日邓洪秀摄:四望关牌坊,左面曾是1963年笔者参加射击比赛时下榻的五通桥旅馆。

2018年2月24日邓洪秀摄:风光迤逦的五通桥风光(四望关大桥方向)。

2018年2月24日邓洪秀摄:风光迤逦的五通桥风光(茫溪河方向)。 在四望关浮桥被洪水冲毁十年后,2008年,由五通桥区政府出资172万元,并提出倡议单位、个人捐资,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139个单位、万千民众踊跃捐资88.97万元,共襄盛举,重现美景。重建的浮桥从四望关关口横跨涌斯江,延伸至对岸的江声码头,全长200米、宽4米,由33只木船搭建而成;建材全部使用木材,以彻底恢复原貌。现如今已成为五通桥最有特色的景观,成为游客们流年忘返的热门打卡地。为安全计,每到洪水到来前,相关部门会将浮桥拆除转移停泊到水流平缓的茫溪河边,待洪水期过去后又再搭建起浮桥供行人过往。 清代诗人王培荀《嘉州竹枝词》这样吟道:“盐船个个似浮鸥,四望关前且暂留。贾客不知离别恨,又随明月下渝州。”由此可以看出,五通桥因盐业而兴市,为五通桥带来经济繁荣。五通桥的盐文化,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加之此地自古水运发达,涌斯江河西煤矿丰富,因此历来从河西运煤进五通桥,以生产河东之盐,被称为“煤进盐出的历史”。其井盐产品上至川黔,下至湖广,抗战时期民国中央盐务总局亦设于此。因为水运发达,因此涌斯江及茫溪河两岸,曾经樯桅林立,码头鳞次栉比,河中百舸争流,好一派繁荣景象,由此五通桥也曾被誉为中国古码头最多的古城镇。乐山古城主城区内外城墙共27座城门,其中水城门及码头也就二十有余,曾号称长江上游水运之都,尙远不及五通桥的码头数量。

1973年10月2日邓洪秀自拍:在五通桥茫溪河古码头处留影。 1973年10月,我曾陪同149师宣传队两位“女解放军叔叔”到五通桥游玩拍照,就多次在茫溪河畔的古码头处摄影留念,深感五通桥曾经辉煌的水运业。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水运还能与陆路运输齐驾并驱,并以运费低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1975年10月,我在四望关浮桥拍照时,背景的四望关茫溪河上竟然停泊着几艘大型的百吨级乌篷船,正在装船待运(好像是盐包)。如果不是这张老照片,谁会相信七十年代茫溪河上还有如此繁忙的舟船运货的景像!

1975年10月2日邓洪秀摄:在五通桥茫溪河古码头留影。

2015年10月5日唐小光摄:在五通桥茫溪河古码头处留影。 后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大力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联网,四川省内河木船运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五通桥的众多历史水运码头才渐次废弃。起始阶段成为码头附近市民汲水、盥洗之用,七十年代在四望关吊桥旁在老码头处建起一个游泳跳水的跳板,供游泳爱好者练习跳水游玩。后来随着自来水走进千家万户,游泳池也多起来了,这些古老的码头便彻底废弃,成了垂钓者们的悠闲去处。但好在没有盲目拆除,至今仍基本保留原貌,留给后人凭眺先贤们留下的古老码头,品味“小秦淮”五通桥历史上曾经的繁荣。 (九)五通桥川剧团乐山作为三江回流的古城及曾经的长江上游水运都会城市,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舟船汇集之地,大量的船夫(乐山人曾称之为船拐儿)们,在舟船劳顿一天后,最喜欢到东大街看川戏,在川剧锣鼓声中消除一天劳作之疲乏。乐山川剧团的戏票在那个年代真是一票难求。五通桥作为古码头林立,商贾云集之城,自然也应该有川剧方能满足船夫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五通桥也就有川剧团。但五通桥川剧团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剧场演出,现在情况怎样?笔者一概不知,只是1982年8月在乐山川剧团新又新剧场举办的乐山地区第三届《青少年演员调演大会》时,笔者作为大会特邀摄影,拍摄了全部参加演出的乐山地区各县区川剧团的演出剧照,在这篇描写五通桥的图文里将当年五通桥川剧团演员们的风采展示出来,以飨读者。不知道四十余年后这些老照片中的演员们现在是否安好?还在坚持演出川剧否?

1982年8月邓洪秀摄:五通桥川剧团演出《昭君出塞》,张宝桂饰演王昭君。

1982年8月邓洪秀摄:五通桥川剧团演出《花田写扇》,李良玉饰演边右,黄敏饰演春莺。

1982年8月邓洪秀摄:五通桥川剧团演出《阳河堂》,方松柏饰演薛礼(中)。

1982年8月邓洪秀摄:五通桥川剧团演出《别窑从军》,黄光林饰演薛平贵,祝喜玉饰演王宝钏。

1982年8月邓洪秀摄:五通桥川剧团演出《庙会(杨八姐盗刀)》,罗光霞(右)饰演杨八姐,韩芳林饰演银花公主,秦华东饰演老道士。 结 束 语 从第一次到五通桥参加射击比赛,至今已过去六十个春秋。近些年,每年都会陪亲友游览五通桥,感叹五通桥几十年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竹根滩,已完全没有昔日古镇的些许影子,唯有那涌斯江上的浮桥还保留当年的风情韵味,还有从四望关文化街至工农街保持着的中国最长的古典半边街,以及遍布涌斯江、茫溪河畔那些长满青苔的古镇码头,还让怀旧之人看到五通桥这座因盐兴市的千年古镇曾经有过的辉煌与繁荣。最后,还是以两张近四十多年前后的两张穿越照片结束本文:

四望关浮桥今昔照,上:1975年10月;下:2018年2月。邓洪秀文/图(除署名者外) 2023.3.7

浏览28次

赞 评论 转发

我转发了

巴西直播视频录像
什么是效率值?NBA球星谁的效率值最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