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讨论"职业球员"时到底在说什么?
上周和几个老球迷喝酒时,有人突然抛出个问题:"咱们市里企业联赛那些区队踢球的,能算职业球员不?"这话顿时让烧烤摊炸开了锅。老张拍着桌子说"当然算!人家天天训练",小李却冷笑"职业球员靠这个吃饭,他们够格?"
职业足球的三大硬指标:
- 在足协注册的正式合同球员
- 以足球为主要收入来源
- 参加职业联赛体系(中超/中甲/中乙)
我查了足协最新发布的《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准入规程》,里面白纸黑字写着:职业球员必须与俱乐部签订全日制劳动合同,月薪不得低于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3倍。这让我想起区队那个前锋小王,白天在银行当柜员,周末才来踢比赛...
那些灰色地带的故事
去年省业余联赛爆出个趣闻:某区队给球员发"训练补贴",算下来月入8000+,比不少中乙球员都高。但足协认定这属于业余球员,因为他们没有完整的社保缴纳记录。这事闹到体育局,最终以"特殊人才补助"的名义糊弄过去了。
对比项 | 职业球员 | 区队球员 |
---|---|---|
合同性质 | 全日制劳动合同 | 劳务协议/临时合同 |
收入构成 | 固定工资+奖金 | 补贴+其他主业收入 |
有个在体育局工作的朋友跟我说,现在很多企业队玩"擦边球":给球员挂个闲职,实际就是专职踢球。但这类球员遇到伤病就惨了——没有职业球员的医疗保障,去年就有个案例闹上法庭...
"职业化不是看踢得好不好,而是看整个保障体系。就像你不能因为广场舞大妈跳得好就说她们是职业舞蹈家"
——前国脚李明在青训讲座上的发言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答案很明确:区队球员不算职业球员。但话说回来,现在很多业余球员的水平确实不输职业队,这个体系该怎么改革?或许这才是我们更该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