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的哈尔滨室外气温跌破零下20℃,呵气成冰的速滑馆里,一个扎着马尾的身影早已开始重复绕圈训练。冰刀在冰面刮出尖锐的声响,汗水在睫毛上凝成细小的冰晶——这是26岁的杨雨备战冬奥会的日常剪影。 2018年平昌冬奥会女子1500米决赛前夜,杨雨突发高烧39℃。队医建议退赛时,她往太阳穴抹了半瓶风油精:"四年等一回,爬也要爬过去。"最终她忍着眩晕滑出个人最好成绩,获得第八名——这个当时被媒体称为"虽败犹荣"的名次,却让欧美选手首次正视这个总在凌晨加练的中国姑娘。 训练基地的孩子们都知道,那个在冰场上凶悍的"杨姐"私下最爱干两件事:给队友织防冻耳罩,以及收集各大赛场的冰屑标本。"挪威站的冰脆得像饼干,首尔的冰有种蜂蜜的黏度..."在她发起的#冰雪教室#公益项目里,这些冰屑成了山区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 当记者问及下个目标时,刚做完膝关节手术的杨雨正用绷带固定护具:"米兰冬奥会的领奖台还缺中国红呢。"她眨了眨眼,窗外纷飞的雪花映着冰刀寒光,像极了她微信签名——"热血从来不怕冷"。从东北雪场到世界舞台的破冰之路
"第一次穿冰鞋摔了17次,教练说我这倔劲儿像小牛犊。"杨雨笑着回忆2010年刚接触速滑的场景。当时12岁的她因为校运会短跑成绩突出,被市队教练一眼相中。
钢铁意志铸就奖牌底色
冰刀之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