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的南京青奥体育公园体育馆,空调冷气与运动员的热汗交织。CCTV5+的转播车早早停在场馆外,镜头对准了那块印着YONEX标志的绿色地胶——这里即将上演羽毛球界最高水平的较量。 当谌龙标志性的反手过渡球擦网而下,现场万名观众集体发出"噫——"的叹息。日本新星桃田贤斗却像预判了落点,一个跨步将球挑至后场。"这球让我想起2014年林丹和李宗伟的经典对决,"央视解说员洪钢突然提高音量,"但现在的节奏更快了!" 导播间里,戴着耳机的李导突然拍桌:"3号机位抓陈清晨的表情!对,就是那个擦汗的镜头!"这位从业20年的老电视人知道,观众最爱看这些赛场微观表情。场边记者张斌的衬衫已经湿透,他刚完成对石宇奇的赛后采访,马上要连线北京演播室。 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女双决赛收视峰值达到2.37%,创下当年体育赛事类节目纪录。南京本地的羽毛球培训班在赛后暴增三成,体育用品店老板老周笑着说:"世锦赛那周,连2000块的球拍都卖断货。" 如今回看这些画面,依然能感受到那个夏天的炽热。当央视的航拍镜头掠过紫金山,扫过座无虚席的场馆,最终定格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上——这或许就是体育最美的模样。燃情八月,国羽征战南京世锦赛
男单决赛:谌龙vs桃田贤斗的攻防美学
镜头外的故事:央视转播团队的72小时
"我们启用了8个高速摄像机,连球毛飞过的轨迹都能拍清"——CCTV技术总监王建军在纪录片《羽球2018》中透露
赛事遗产:推动全民羽球热潮